公元619年,唐高宗李渊颁布命令,正式将西南边陲的重要军事重镇“定笮镇”更名为昆明县。这一历史时刻标志着“昆明”这一地名首次被纳入官方建制,自此踏上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舞台。经过数百年的演变,直至公元1274年,元世祖忽必烈指派迁移云南的治所,从大理移到昆明,使得这座城市一举成为了云南的首府,至今已历经700多个春秋。
到了1938年,随着抗日战争的加剧,昆明逐渐演变为滇缅公路、滇越铁路与驼峰航线的交汇点,成为抗战物资的集散地。在这一时期,昆明承载着90%的援华物资,成为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枢纽。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,肩负起了护卫国家和民族的庄严使命。
那么,那个历史时期的昆明究竟是怎样的呢?让我们通过盟军士兵所拍摄的照片,感受那战火缭绕年代中昆明的风貌与氛围吧。在这些影像中,彷佛回到那个充满紧张与希望的年代,街头巷尾都蕴含着人们的期盼与奋斗。
展开剩余63%提到昆明的一处地标,真正的名称是“聚魁楼”。它建于1903年,是当地的一位豪绅兴建的,旨在庆祝袁嘉谷成为云南第一位状元。楼前正门上悬挂的匾额上,书写着大气磅礴的金色字样“魁天下”,整座建筑气势恢宏,令人叹为观止。尽管在1954年聚魁楼不幸消失,但经过多年的期待与努力,终于在2014年得以重建,重现了往日辉煌。
在战争年代,P-40战斗机的机头上画着被称为“飞鲨”的图案,但由于当地人对鲨鱼并不熟悉,他们仅凭看到的尖锐獠牙,便将其形象误认为“飞老虎”,于是“飞虎队”这一名称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,成为了历史的称谓之一。
上述这些便是抗战时期的昆明,表面看似风轻云淡、繁华热闹,但作为物资中转的中心,昆明在1938年至1944年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,总共遭受了日军的176次轰炸。相较于重庆等少数城市,昆明在人员伤亡和物资损毁方面,损失同样惨重。
然而,昆明人民凭借无畏的勇气与顽强的毅力,为抗战事业铸就了坚实的后盾,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固的基础。让我们铭记那些历史片段,秉持奋发向上的精神,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!
发布于:天津市